(相关资料图)
消费者点1杯奶茶,却产生87条数据,这些个人数据流向了哪里?谁搭建了这样的技术平台来搜集个人信息?
此前,上海市消保委调查了上海29家知名度较高的奶茶店、快餐店,发现某网红知名连锁奶茶品牌每收到一笔订单,就可产生87条数据。调查发现,这些店铺累计产生的数据已超100亿条。其中,涉及消费者姓名、电话、收货地址经度纬度等敏感个人信息的达6.7亿条。
如今在餐饮店扫码点单似乎已经成为“默认选项”,一些商家却存在对顾客个人信息“过度采、强制要、诱导取、违规用”等问题,有的餐饮店的点单小程序要求消费者必须提供手机号,有的要求关注商家的微信公众号,有的要求必须注册成为会员。
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,搭建这样的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技术平台,门槛很低,费用也不高。在一些电商平台上,有大量开发扫码点餐小程序的个人买家或技术公司,他们宣称一天左右时间就可搭建完成。有的开发者甚至表示,“很容易”获取用户的头像、性别、身份证号、手机号、定位等敏感个人信息。
仅仅是扫码点餐之间,自己的个人信息就被商家“一网打尽”,这让人细思极恐。原本,消费者配合商家扫码点单,给商家减轻了服务压力,降低了人力成本,却在不知不觉间被攫取了宝贵的个人信息,还得被迫接受商家的精准营销、广告推送,甚至无法保障个人信息不被再次泄露。
隐蔽性强,用户很难察觉,扫码点单背后的灰色操作肆意侵害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利,消费者形同“裸奔”。
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说,强制“扫码关注”是一种形式上自愿,实质上的强制,消费者实际被剥夺了自主选择权,是违反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的。
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明确:商家“收集个人信息,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,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。”“最小必要性”原则必须是商家收集、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定前提,但是,像点一杯奶茶就要提供87条数据,收集这么多个人信息的“必要性”在哪里?违反了法定的“必要性”原则,就应该有处罚措施。
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还明确,处理敏感个人信息还应当取得消费者的单独同意。那么,目前公司开发的小程序,能够轻易地收集用户的手机乃至人脸等敏感信息,是不是有违法之嫌?这种灰色操作必须纳入平台、行业规范的日常监管当中。
近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“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”消费监督工作,并视情节采取提示警示、约谈劝喻、支持消费者诉讼、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。不能只有曝光没处理,法律的规定已经明确,要向“灰色操作”动刀了。
上一篇:布林肯结束访华 外交部美大司司长介绍情况|天天热点评
下一篇:最后一页
行业主要上市企业:废钢行业主要公司包括(600019)、(000898)、(000932)、(002645)、天奇股份(002009)等。本文核心数据:废钢专利申请数量、
种子行业主要上市公司:(000998 SZ)、(002041 SZ)、(000713 SZ)、(300462 SZ)、(300087 SZ)、(601952 SH)等本文核心数据:上市公司业务布局
迪士尼真人版《小美人鱼》大电影扮演者哈雷·贝利(Halle Bailey)受访时回应选角争议,身为有色人种为黑人女孩传递正向价值观义不容辞。她
动作冒险游戏《对马岛之魂》真人电影早前宣布筹备,曾出演过《速度与激情6》《特种部队:蛇眼起源》以及美剧《战士》的男星安德鲁·寇吉近
科幻片扎堆暑期档,国产科幻的春天要来了吗?这个暑期档国产科幻片扎堆了!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《独行月球》《明日战记》接连上映,儿童科幻、
X 关闭
X 关闭